依山傍水的林內鄉,北有濁水溪與彰化二水相臨,東有清水溪與南投竹山交界,早年有著「深山林內」的形容。由於鄰近山區屬於熱帶濕潤的氣候,加上平原受濁水溪的泥砂沈積而成為肥沃的良田,因此孕育出優質農產品。而在地農友們為了推廣林內,將產業文化與水文知識結合為食農探索體驗。這趟兩鐵彈丸之旅就巡著濁水溪,來場林內小旅行。
濁水溪的黑泥水田芋頭
騎乘在產業道路的自行車道上,沿途片片的芋頭田有著「林內芋」之招牌,是台灣第五大產區。因灌溉水源來自濁水溪豐沛的水源,加上溪水夾帶著大量的泥土。如此得天獨厚的種植環境,讓林內一年四季可採用水田式栽培產出口感極佳的芋頭。
為了想認識更多有關芋頭的故事於是來到「教芋部」,導覽者是這裡的主理人林建安,人稱「部長」。在這除了採芋頭體驗跟品嚐芋頭料理外,部長還會解說早期水文的發展脈絡,再帶入水文影響產業的知識與文化。其中介紹到「籠子苟」是早年引水的竹編器具,主要目的是把濁水溪的水引流到農地作為灌溉用途。由於製作技術即將失傳,部長為了保存技術與文化的傳承,甚至舉辦「搶水節」活動,透過寓教於樂的活動體驗讓參與民眾認識並達到傳遞之意義。解說完故事後,就實際下田當一日農夫來採芋。採芋過程中若想中場休息的話,可坐在水田旁將雙腳浸泡在渠道裡,任由水中的黑泥包覆在皮膚上。冰冰涼涼的,有如冰涼的泥漿溫泉。最後拿著採集好的芋頭,製作芋頭銅鑼燒甜點。即便是在製作甜點上,芋頭的處理方式也不得馬虎。削皮得削到看到紫紅色的絲才是可以安心食用,此外還要觀察把有過水的地方削掉。從採收到真正能料理食用的部分,大概剩下不到三分之二可食用。從水文、人文到產業,總總的故事與知識精華濃縮在短暫的時間裡,芋頭的食農體驗不僅飽足了五臟廟,也富裕了我們的大腦與內心。
田間巷弄隱匿之美
部長導覽解說水文中,得知鄉內有日治時代所遺留的歷史足跡。如早期是寶隆紙廠的林內驛站,園區有如日本動畫場景般的裝置藝術,彷如來到異世界。或是紅磚砌成巴洛克式建築設計的濁水發電廠。亦或淵明中學的三座鳥居,第一、二座是帶有中國風的綠色琉璃屋瓦設計,上方寫著斗大的「林內公園牌坊」格外矚目。歷經歷史歲月變革沖洗,依然宏偉矗立著分外寧靜。沿著石階走上是通往重建後的第三鳥居,兩旁不乏可看到已修復後的石燈籠、春日燈、手水舍。爬完石階後映入眼前是間濟公堂,這裏有著寬廣的平台,一旁樹蔭下聚集人群愜意地邊聊天邊泡茶邊眺望林內。如此大景配上夕陽,正是攝影愛好者的最愛。
這次跟著濁水溪探索林內,以兩鐵彈丸的旅行方式進行,才可以很深入的在巷弄、在田間裡穿梭。好比龍過脈步道的登山口,將林內生態物種的八色鳥、紫斑蝶彩繪在巷弄間。或是間滿滿的凱莉綠色調的老宅,初看還以為是間咖啡植栽店,實則是間青年返鄉所開立的眼鏡行。而林內除了芋頭食農體驗之外,還有其他種類農產品就等著大家去探索體驗。